陽曆五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起
作者:劉還月(本圖文有著作權,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+、臉書、部落格或任何網頁,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,分享到你的世界)
◆節氣釋義
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,是一個描述作物現象的節氣,不了解作物生態的人,並不容易從字面上看出其真正的含意;元代吳澄所撰寫的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也載:「四月中,小滿者,物致於此小得盈滿。」,此外,民間通行的《曆書》也有類似的記載:「斗指甲為小滿,萬物長於此少得盈滿,麥至此方,小滿而未全熟,故名。」
雖然是指農作物結實情況,但在漢人所處的地方,由於南、北方地理及氣候條件差別甚大,因此所指的作物現象也不相同,北方的農諺謂:「小滿麥滿仁」,意思是說到了這個季節,中國北方所種植的夏熟作物,如:麥子…等籽粒已逐漸飽滿,正準備進入成熟期,也就是所謂的「乳熟後期」,因此只能稱作「小滿」。如果在中國的南方地區,農諺則成了:「小滿不滿,乾斷田坎」以及「小滿不滿,芒種不管」,講的都是天候的現象,小滿時期正值梅雨季,因此雨水的盈缺會影響到作物的收獲,如果小滿時田裡蓄不滿水,就可能造成田坎乾裂,甚至芒種時無法栽插水稻。
台灣的農業是全世界最進步的,從清代開始水稻種植便一年工作甚至三作,因此在立春前後便開始「蒔田」,到了小滿時節,水稻早已開花結殼完成,正要抽穗將米漿注入稻殼中,因此這時候的稻子正是將滿未滿之際,最能符合小滿節氣的作物特徵。
◆節氣緣由
《逸周書時訓解》中記錄及解釋的「小滿三候」為:「小滿之日,苦菜秀,又五日,靡草死,又五日,小暑至。苦菜不秀,賢人潛伏,靡草不死,國縱盜賊,小暑不至,是謂陰慝。」
小滿時節的第一候「苦菜秀」,苦菜指的是什麼呢?東漢辭賦大家蔡邕的《月令》認為就是苦蕒菜,宋代陸佃片撰的《埤雅》則認為苦菜指的是荼,西漢人毛亨學派的《毛詩》載有:「誰謂荼苦?」這是為什麼呢?鮑氏的註解說:「感火之氣而苦味成。」也就是說天候愈熱,「感火之氣」愈為明顯,火氣大自然就生成苦味了。
小滿時節的第二候「靡草死」,所指的靡草,東漢時期曾擔任過農官的鄭玄認為葶藶之屬的一種細草;其實只是古人用來解釋陽陰之氣對自然萬物可能產生的影響,《禮記》中有注解說:「草之枝葉而靡細者。」靡細的草何以會死呢?方氏注曰:「凡物感陽而生者,則強而立;感陰而生者,則柔而靡。」也就是說,古人認為草木的生態本就不同,盛夏就要來了,陰柔而生的草木,到了這時節自然會逐漸枯死。
小滿時節的第三候「小暑至」。這裡的「小暑」並不是指節氣之意,而是天候現象的形容詞,古人將天氣炎熱稱為暑氣,此時天候已經逐漸炎熱了,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,因此「未至全滿皆稱小」,於是有了「小暑至」這個氣候現象,但容易和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混為一談,元代脱脱等著的《金史》乃將之改為「麥秋至」,指的是中國北方所種植的麥子,快要成熟了,這裡所用的「秋」字,主要借秋天百穀成熟的意象,來表示「成熟」之意,跟秋天是沒有任何關係的。
◆節氣特色
節氣進入小滿節氣,台灣已進入氣候潮濕、悶熱的典型夏季氣候,同時也揭開台灣雨季的開始,首先來報到的,就是一年一度的梅雨季節。在中國北方梅雨原是指梅熟而下的雨,在台灣地區,梅子早已採收完畢,不過梅雨仍是滋潤作物碩大成長的雨,對農人而言,梅雨的豐足與否,往往是一年收獲的重要指標;昔時的農人也以小滿的陰晴判斷梅雨季的長短:「小滿不下,乾斷塘壩」,意指如果小滿不下雨,梅雨較少,很可能會「乾斷塘壩」,如此必會影響秋收,可見這雨是多麼重要的。
原本只是滋潤大地、滋長作物的梅雨,本是海島春夏之際最明顯的氣候特徵,且這綿綿的雨,往往要持續一個月才能結束,近年來卻因極端氣候現象日漸擴大,梅雨鋒面過度集中,竟也可以形成災害性氣候,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共月面對的天候難題。
至於農作方面,傳統農業社會時代,這時正是蠶兒結了繭,準備破繭而出的時節,養蠶人家特別忙碌,「蠶婦煮繭治車繅絲,晝夜操作」,現今養蠶人家僅剩苗栗及台東一帶的特定幾戶,舊時戶戶煮繭繅絲的景觀已不復見,只是一粒粒雪白的繭依然在這個季節結成。
小滿時節的台灣,也是夏季水果盛產之始,批杷、鳳梨、連霧、楊梅、西瓜…,種類繁多的水果,顯示了台灣的天候及地理條件,都是相當適合農作生產的。
◆節氣活動
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神,各有不同的造形,所穿的服飾卻都是漢式服裝,唯有小滿,卻是全身滿清人的打扮,顯然是因為畫師無法從「小滿」的字面意氣表達出這時節的特性,加上台灣漢人的農業始於清代,於是乃借滿清人的扮相來表達小滿中的「滿」字吧!
小滿時節,也是清代官方向人民催繳春稅之期,四處皆可見到著滿清官服的稅官,四出向人民收稅的情形,因此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神,也可能是向人民收稅的稅官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離婚證人
留言列表